商品公告訊息
海上京奇:海派京劇藝術論(1900-1949)
ISBN
9789869907866
作者
高美瑜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1/07/25
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
定價
550元
優惠價
9 495
庫存
0

目錄

推薦序/邱坤良 教授
推薦序/王安祈 教授
推薦序/孫海蛟 先生
自序

緒 論 由外而內—照見活色生香的海派京劇
第一節 跨越史論與史實間的裂隙
第二節 前人視野中的海派京劇
第三節 探索海派京劇藝術核心
小結

第一章 京海凝視—重看京劇史的北京中心觀點
第一節 南方京戲的形成脈絡
第二節 京派、海派與南派之別
第三節 京海之爭
小結

第二章 獲利至上—以劇場經營者為觀察中心
第一節 以戲園經營者為中心的班園合一制
第二節 影響經營者決策的關鍵力量—案目
第三節 引領/跟上風潮—經營者主導權的展現
小結

第三章 戲從景出—以機關布景做為創作核心思維
第一節 連臺本戲的文本創作
第二節 機關布景的審美追求
第三節 行頭扮相的審美轉變
小結

第四章 在地重生—在地化發展的表演特徵
第一節 跨越行當的規範與彊界
第二節 有法度無定譜—海派做表的特色
第三節 唱念在地化發展—語音白字化及聯彈音樂初探
小結

結 論 海派京劇之破與立
建立以製作為中心的體制,打造整體劇場
高度專業化、全面通俗化
建立一套超越行當的扮演創作新法則
突破穿關改良與創新行頭扮相
建立獨樹一幟的海派音樂:聯彈唱腔、改良新調
遺響—海派京劇的後續發展
餘暉—今日世界麒麟廳
未竟之業—未來值得探索的議題

引用資料

 

序/導讀

自序

  這本書前身是我的博士論文,主要研究對象為二十世紀上半葉海派京劇演出樣貌,核心關注議題為「海派京劇」與表演內涵主要影響源頭「京派京劇」的差異性、變異性與在地化發展的藝術特徵。我試著透過現行存世的「活」資料,如唱片聲音、照片影像、老藝人口述歷史,探討歸納海派京劇藝術的審美典型,以彌補現行研究多集中在報刊、舞臺、市場機制等外部層面之不足。

  當初之所以鎖定這個研究課題,主要是透過與邱坤良和林幸慧兩位指導教授多次討論,逐步確立方向,但不可諱言,研究對象自身強大的召喚力,或許也是本書最終得以竣工的關鍵。

  緣分就是這麼奇妙,自2006年開始著手撰寫上海京班「張家班」的碩論起,與海派京劇有關的人事物,便像磁吸效應般不斷出現我的生命中。或者說,直至那時才發現,原來自己跟海派結緣這麼深,身邊許多師長,更是與海派京班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使我在田調訪談進行上,難度相對降低許多。

  像是於我如師亦如父的李寶春老師,他的爺爺李桂春人稱小達子,是第一代叱吒海派劇壇的名家,素有「活包公」之封號;小時候來劇校傳授「蓋派」武生藝術的張善麟老師,正是海派代表人物蓋叫天之孫、張翼鵬之子;我2000年隨台北新劇團首次赴上海公演,就是在麒麟童、蓋叫天立穩根基的海派京劇演出重鎮「天蟾舞臺」演出;而每次協助寶春老師帶隊去上海的指揮官張義奎老師,既是張家班的大師哥,也是戰後臺灣唯一高舉海派旗幟的「今日世界育樂中心麒麟廳」主事者周麟崑之義子兼左右手。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在張義奎老師的協助下,順藤摸瓜,仔細考察麒麟廳的營運模式及演劇風格,並由此得知,小時候的基本功老師張富椿、陳良俠、王國輝,經常一起演出的陳元正老師,都是周麟崑的女婿;高中基本功老師李柏君,是周麟崑在青島開辦麟祥社的成員;在大學時期教過我的名坤小生孫麗虹,更是麒麟廳的主要演員;還有我的忘年之交──復興劇校第一代教師曹駿麟,也曾經在麒麟廳幫周氏排演連臺本戲,同時,亦是海派名伶戴綺霞老師一生最親密的事業伙伴及妹婿。

  巧合的是,曹老師逝世後,師母處理遺物,把一些書籍和手抄本留給我。不久,徐亞湘教授便邀請我參加他所主持的「戴綺霞生命史研究計畫」,由我負責進行訪談和記錄工作。當時我一面聽著戴老師說故事,一面像偵探一樣,拿著曹老師留下來的資料,以及翻閱《申報》縮印本,來比對口述歷史與文字史料的真確性。這也才意識到,眼前這位打扮入時的老奶奶,可是真正在上海黃金大戲院、更新舞臺、共舞臺等一線劇院闖蕩過江湖,親身經歷海派京劇經典演劇時期的名角兒呀!

  2014年起,在李陸齡老師牽線下,我受邀到中央廣播電臺製播華語節目【臺灣名角唱京戲】,本來只是幫電臺把舊日典藏的一批京劇老錄音活化再利用,沒想到,為討吉利選播的第一集節目,恰巧是海派名坤生杜夫人姚谷香演唱的《喜封侯》。無心插柳柳成蔭,當我把這個訊息發佈在微博上時,立刻吸引多位嗜好京劇老唱片的大陸戲迷與我互動,並想方設法收聽節目。其中一位,三年後透過摯友兆欣的正式引(酒)見(趴),才知道竟是京劇老唱片網站的創辦人何毅!記得那天酒未過三巡,餐桌已儼然變成專家訪談現場。明明號稱大北派的他,對於南派京劇,卻有著高明的見解,尤其當時我正膠著於最後一小節的海派聯彈音樂分析,何毅出現無疑是場及時雨,連續多日靠著微信語音通話反覆與之討論,終於釐清諸多疑點,讓我充分感受到研究成果向前推進的興奮與喜悅。這雖是後話,但不得不跪謝兆欣與何毅,並感恩科技、讚嘆科技!

  總之,磁吸效應持續發威,兩位指導教授鼓勵我大膽追本溯源,直探海派京劇的藝術核心。邱老師叫我不要擔心資料太少的問題,要發揮自己是科班出身的優勢,一通電話打給在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任教的外甥張志雲教授,就幫我搞定去上海田調的生活照應。張志雲教授,不僅提供住宿、研究室、交大學術資源,也向上海檔案館推薦,使我得以進入檔案館抄錄官方檔案;幸慧老師也建議我在她的研究成果之上向前邁進,特別是她當年口試時被提點可以繼續深入探究的海派京劇「商業性」問題。

  在上海期間,受到的幫助就更多了。臺灣名票老淨郎,無私分享大量戲曲相關的影音與書籍,我剛到上海,他就與上海名票李幼年共同引薦徐派名伶畢谷雲老師;寶春老師一邊叮囑我不要忘了去叨擾名丑孫正陽老師,一邊也請王涌石老師為我引薦中華國劇學校「松」字科出身的關松安先生。關老的太太,是大世界遊藝場小京班「陶家班」的頭肩旦陶素娟女士,去一趟關老家,可以同時訪問到兩位耆老;另外,臺灣戲曲學院張文美老師引薦的前上海戲劇學院黃暾煒副院長,則在我訪問期間,邀集張偉品、徐辛捷等師長,針對我的論文方向給予建議。細井尚子老師引薦該院的張福海老師,還有圖書館楊國榮老師亦提供了諸多協助。

  當然,那些因節目而結識的網友更是神通廣大,把我拉進個神祕的群組,裡面主要成員:申子堯、孫嘉余、何飛虎、江洵平均年齡不滿三十,個個對於京劇典故與老唱片,無論京派海派,皆是如數家珍,彷彿是群前清遺老。平時對外人也許還有些保守,對遠在臺灣素未謀面的我,卻不吝慷慨分享手頭上珍藏的唱片、照片與書籍,當我正苦惱訪談樣本太少時,「南派通」胡靚馬上就被拉入群中。小胡是南方人,深諳南派京劇和各種南方曲藝、方言,凡是聽不懂的時調小曲、改良調聯彈,全都靠他「翻譯」,他大方分享研究所需的資料,更為我引薦了孫國良及孫海蛟兩位藝師。

  而說起孫家對我的幫助,更是遠遠超過了一般受訪者。孫國良爺爺是杭嘉湖最大堂名班「龍鳳舞臺」班主孫柏齡的長公子,腹笥深厚、記憶力奇佳,如果他還在世,很可能是現今能夠掌握最多海派京劇表演內涵及機關門子的老藝術家。孫老與兒子孫海蛟,把我當成家人一般,不僅在密集訪問期間,悉心照料我的飲食起居,無論多麼不堪回首的人事物皆坦然傾吐,幫我釐清研究脈絡與思路。遇到問題,只要一通電話或一封微信求助,孫家絕對毫不保留地為我解惑。最幸運的是,我能趕在孫老有生之年,捧著研究成果到怹老人家面前,親自感謝怹對我指導,也再次接受怹的當面指正。孫老的真知灼見,總是讓我如沐春風。

  最後,還是要再次感謝邱坤良、林幸慧兩位指導教授孜孜不倦的指導,按理博士生應該要被野放求生,然而出身劇校的我,學科基礎打得不夠紮實,總還是像個孩子般依賴著老師,兩位老師也從遣詞用字、語氣、論點,逐字逐句提供意見,愛護之心不言而喻,美瑜銘感五內。而李國俊教授、王安祈教授、徐亞湘教授、李元皓教授、海震教授等五位口試委員的提點與指正也使我獲益良多,這些師長並非只在口試會場提供「一次性」建議,更是長久以來豐富我戲曲涵養、學術視野的貴人。當然,眾多學友的幫助,更是寫作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感謝趙路加學長不只幫我翻譜,還和陳敬宗學長、游純嘉學長等人長期擔任我的戲曲專業顧問;謝謝王照璵不吝分享研究資源,並在查證資料上多所協助;更感謝吳桂李、游富凱、劉育寧,還有北藝大出版中心的瑜菁、書惠、緯庭協助校對這份長達三十萬字的書稿,謝謝北藝大「博論精粹」出版計畫,也謝謝五南臺灣書房副總編輯蘇美嬌。

  博一時,曾在芳英先生所撰〈試論傳奇敘事架構中的歧出與離題〉一文中讀到:傳奇劇本常有許多逸出故事主軸甚至離題的情節,導致結構鬆散,但這些狀似歧出與離題的部分,其實具現了傳統戲曲的某些本質,並成就作者寫作的「初心」。十二年後,改寫自博論的專書即將付梓之際,重讀此文,更是深有所感。

  從十歲踏入復興劇校京劇科成為梨園子弟的那一刻,我的人生劇本就如同明傳奇一般,不斷歧出與離題。一會兒去雙修新聞學系,一會兒做起藝術行政,一會兒又成為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幾度忘卻前行的主軸與重心為何。然而,回首來時路,卻又發現,無論是走錯岔路,或是三心二意地在不該逗留的地方駐足,皆因錯的認真,停留的夠久,最後,所走的每步路,遇到的每位師長親友,似乎都成為了完成這本書不可欠缺的緣分,真正體現了「因緣俱足」而後「水到渠成」在我生命境遇中的奧義,並成就了我對京劇藝術真正關注的本質與核心。

  感謝我的先生林士華,以及至親家人、師長朋友們的照顧與支持,沒有您們這本專書不可能完成,我的人生必將有所缺憾。

  本文108年曾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獎助

推薦商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