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公告訊息
貨幣戰爭
ISBN
9789573263791
作者
宋鴻兵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8/10/01
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
定價
350元
優惠價
85 298
庫存
0

商品介紹

《貨幣戰爭》


  為什麼華爾街風險資本會選中希特勒作為「投資」對象?

  為什麼美國總統遇刺的比例高於美軍諾曼地登陸一線部隊的傷亡率?

  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大肅條、石油危機,全都由國際銀行家在幕後操控?

  自一六九四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三百年間,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身影。他們透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家的政治命運,透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著世界財富的流向與分配。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謀求主宰人類財富的陰謀史。

  透過描摹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本書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家財富的分配。透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及結果,本書旨在告誡人們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準備。

目錄

第一章 羅斯柴爾德家族:「大道無形」的世界首富
  拿破崙的滑鐵盧與羅斯柴爾德的凱旋門
  羅斯柴爾德起家的時代背景
  老羅斯柴爾德的第一桶金
  南森主宰倫敦金融城
  詹姆斯征服法蘭西
  所羅門問鼎奧地利
  羅斯柴爾德盾徽下的德國和義大利
?  羅斯柴爾德金融帝國

第二章 國際銀行家和美國總統的百年戰爭
??? 刺殺林肯總統
??? 貨幣發行權與美國獨立戰爭
??? 國際銀行家的第一次戰役:美國第一銀行(一七九一 ~ 一八一一)
??? 國際銀行家捲土重來:美國第二銀行(一八一六 ~ 一八三二)
??? 「銀行想要殺了我,但我將殺死銀行」
??? 新的戰線:獨立財政系統
??? 國際銀行家再度出手:「一八五七年恐慌」
??? 美國內戰的起因:歐洲的國際金融勢力
??? 林肯的貨幣新政
??? 林肯的俄國同盟者
??? 誰是刺殺林肯的真凶
??? 致命的妥協:一八六三年《國家銀行法》

第三章 美聯儲:私有的中央銀行
  神祕的哲基爾島:美聯儲的策源地
  華爾街七巨頭:美聯儲的幕後推動者
  策立美聯儲的前哨戰:一九○七年銀行危機
  從金本位到法定貨幣:銀行家世界觀的大轉變
  一九一二年大選烽煙
  B計畫
  《美聯儲法案》過關,銀行家美夢成真
  誰擁有美聯儲
  美聯儲第一屆董事會
  不為人知的聯邦諮詢委員會
  真相何在

第四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
  沒有美聯儲,就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
  斯特朗操縱下的戰時美聯儲
  「為了民主和道德原則」,威爾遜走入戰爭
  大發戰爭財的銀行家們
  《凡爾賽和約》:一份為期二十年的休戰書
  「剪羊毛」與美國一九二一年農業衰退
  國際銀行家的一九二七年密謀
  一九二九年泡沫破裂:又一次「剪羊毛」行動
  策劃大衰退的真正圖謀

第五章 廉價貨幣的「新政」
  凱恩斯的「廉價貨幣」
  一九三二年總統大選
  誰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廢除金本位:銀行家賦予羅斯福的歷史使命
  「風險投資」選中希特勒
  華爾街資助下的納粹德國
  昂貴的戰爭與廉價的貨幣

第六章 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
  「精神教父」豪斯上校與外交協會
  國際清算銀行:中央銀行家的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
  統治世界的精英集團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
  三邊委員會

第七章 誠實貨幣的最後抗爭
  總統令一一一一○號:甘迺迪的死亡證書
  白銀美元的歷史地位
  銀本位的終結
  黃金互助基金
  特別提款權
  廢除黃金貨幣的總攻
  「經濟刺客」與石油美元回流
  雷根遇刺:粉碎金本位的最後希望

第八章 不宣而戰的貨幣戰爭
  一九七三年中東戰爭:美元反擊戰
  保羅.沃爾克:世界經濟「有控制地解體」
  世界環保銀行:要圈地球三○%的陸地
  金融核彈:目標東京
  索羅斯:國際銀行家的金融黑客
  狙擊歐洲貨幣的「危機弧形帶」
  亞洲貨幣絞殺戰
  中國未來的寓言

第九章 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
  部分儲備金體系:通貨膨脹的策源地
  債務美元是怎樣「煉成」的
  美國的「債務懸河」與亞洲人民的「白條」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霸盤生意」
  政府特許機構:「第二美聯儲」
  黃金:被軟禁的貨幣之王
  一級警報:二○○四年羅斯柴爾德退出黃金定價
  美元泡沫經濟的死穴

第十章 謀萬世者
  貨幣:經濟世界的度量衡
  金銀:價格動盪的定海神針
  債務貨幣脂肪與GDP減肥
  金融業: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空軍」
  未來的戰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邁向世界儲備貨幣之路

附錄 美國債務內爆與世界流動性緊縮
後記 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

序/導讀

後記

  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

  中國金融開放的最大風險是缺乏「戰爭意識」

  在探討中國金融開放的風險問題時,大多數學者和決策者關注的是「戰術」層面上的風險,比如外資銀行參股控股的風險,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監管風險,利率市場化的風險,證券市場波動風險,外匯儲備貶值風險,房地產貸款市場風險,資本帳戶開放風險,人民幣升值風險,國有銀行內控缺失風險,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巴塞爾協議的衝擊風險等等。其實,金融開放的最大風險源自「戰略」層面,即金融開放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場「貨幣戰爭」,缺乏戰爭的意識和準備是中國當前最大的風險!

  想當然地把金融領域的開放理解成普通行業的開放是極端危險的。

  貨幣是一種商品,而它不同於其他一切商品之處就在於,它是一種社會中每一個行業、每一個機構、每一個人都需要的商品,對貨幣發行的控制是所有壟斷中的最高形式!

  中國的貨幣發行原本為國家所控制,也只有國家控制貨幣才能保障社會結構的基本公平。當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後,中國的貨幣發行權將處於危險境地。

  普通人可能會認為中國的貨幣就是人民幣紙幣,只有國家才能印刷和發行貨幣,外資銀行怎麼可能自己印人民幣呢?其實外資銀行們根本不必印發人民幣就能「創造」貨幣供應。它們會引進大量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金融產品,以各種方式創造債務工具並使之貨幣化,這就是貨幣的類似物「流動性」。這些金融貨幣完全具備實體經濟領域貨幣的購買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外資銀行將參與中國人民幣的貨幣發行。

  當外資銀行「創造」的人民幣信貸總量超過國有商業銀行時,它們實際上就能夠架空中國的中央銀行,控制中國貨幣的發行權!它們將有能力和意圖來惡意製造貨幣供應的波動,從而先是透過通貨膨脹然後是通貨緊縮來血洗中國人民的財富,就像歷史上反覆出現的經濟危機一樣。

  當外國銀行勢力日漸強大之後,它們透過金錢與權力的交易、金錢與金錢的交易、金錢與名譽的交易、金錢與學術的交易,來形成一個中國前所未有的「超級特殊利益集團」的「強強聯合」的局面。它們將透過提供巨額信貸來獎勵那些與它們「心心相印」的地方政府,它們將物色和重點栽培「有潛力」的新一代政治新星,以圖長期政治回報,它們將透過提供學術研究項目基金,來「鼓勵和支持」對其有利的各種學術研究成果,它們將大量資助各類社會團體來影響公共議程,從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強大的「主流民意」,它們將慷慨支持新聞媒體的市場化運作,來反映社會對外資銀行的「積極評價」,它們將使用高額投資回報來左右出版機構的選題方向,它們將大手筆投資醫藥行業,包括系統性地妖魔化中醫,它們還將逐步向教育領域、法律系統,甚至軍隊系統進行滲透。在一個商品社會裡,沒有人會對金錢具有「免疫力」。

  外國銀行勢力還將透過投資來控制中國的電信、石油、交通、航太、軍工等國有壟斷行業,畢竟沒有法律規定國有壟斷行業不能從外資銀行貸款和融資。而外資銀行一旦成為中國國有壟斷行業的主要資金提供者,它們將掌握這些中國的「核心資產」的命脈,外資銀行可以隨時切斷這些重要企業的資金鏈,從而導致中國核心產業部門的癱瘓。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當然是為了賺錢,但不一定是常規的賺法。

  金融開放所面臨的戰略風險遠不是金融業本身那麼簡單,它涵蓋了整個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稍有閃失則後果不堪設想。令人遺憾的是,在受中國保護的國有行業名單中,竟然沒有最應當受到保護的金融業。目前中國國產的銀行家與歐美二百多年「血雨腥風」中殺出來的銀行巨頭們,完全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這就好比讓一個單薄的初中生去和拳王泰森同台較量,人們不需要太多的想像力就可以預測最後的結果。

  由於金融開放的戰略風險涉及全局,現有的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分業監管已經不可能承擔這樣綜合性跨行業的戰略風險監督重任,建議組建「國家金融安全委員會」將三者的職能統一起來,直屬最高決策層;大力加強金融情報研究,加強對外資銀行中的人員背景、資金調動、戰例收集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工作;建立國家金融安全保密等級制度,重要金融決策者必須通過該制度審核。必須考慮對外資銀行可以涉及的行業進行「軟限制」;制訂中國突然陷於金融危機的各種預案,並定期演練。

  金融安全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遠比戰略核武器更需要嚴密監督的領域。在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金融安全監管機制之前就貿然全面開放,乃是取亂之道。

要貨幣主權還是要貨幣穩定?

  貨幣主權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力之一,它賦予了主權國家根據自身國情制訂貨幣發行政策的職責。貨幣主權理應高於一切外來因素,包括所有國際慣例和國際協議,以及外來政治壓力。貨幣主權只應服務於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持貨幣穩定指的是維護本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幣值穩定,以便向國內行業提供良好和平穩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

  目前,中國的困境在於貨幣主權與貨幣穩定只能二選一。維護人民幣的主權就會面臨升值的後果,而追求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的基本穩定,就會喪失貨幣主權。中國現在的政策是為了經濟發展不得不追求貨幣穩定而放棄貨幣主權。問題的要害是,美聯儲實際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著中國的貨幣供應量。由於中國是採用強制結匯制度,美國可以透過增加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來迫使中國央行增發基礎貨幣,而這些基礎貨幣經過商業銀行的放大,會產生若干倍的貨幣增發效應,造成流動性氾濫,推高股市和房地產泡沫,極大地惡化中國金融生態環境。為了對沖這樣的貨幣增發,政府和央行只能被迫增發國債和央行票據來吸納過剩的流動性,但是這又將增加政府的債務負擔,這些債務早晚是要連本帶利償還的。

  這樣一種完全被動的金融戰略態勢對中國極端不利。只要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中國就無法擺脫這樣的局面。從根本上講,只有推動黃金的重新貨幣化,才能給世界各國創造出一個自由、公平與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在劇烈動盪的國際匯率市場情況下,世界各國付出的經濟代價實在是極端高昂和痛苦的,尤其是生產物質財富的國家更是受害深重。如果難以一步到位,也應該大力推動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貨幣升值與金融系統「內分泌紊亂」

  如果說有誰可當作貨幣劇烈升值的反面教材的話,日本無疑是最恰當的人選了。日本的經濟長期委靡不振,固然有其內在的客觀因素,但對於美國突然發動的「金融戰爭」完全缺乏思想準備應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九四一年日本發動了「偷襲珍珠港」事件,打了美國一個措不及防,而美國則在近半個世紀後的一九九○年回敬了日本一次「金融閃電戰」,雙方也算是扯平了。

  日本《金融戰敗》的作者吉川元忠哀嘆,就財富損失的比例而言,日本一九九○年金融戰敗的後果幾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損失相當。

  日本和中國一樣,是老老實實一手一腳努力創造物質財富的典型,對於虛無縹緲的金融財富的理念向來持懷疑態度。日本的邏輯很單純,自己生產的高中端產品質優價廉,在市場競爭中幾乎所向披靡,而日本銀行業當年曾是世界級別的巨無霸,挾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和第一大債權國地位而傲視天下。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年,日本國內經濟和出口貿易空前紅火,股市、房地產連年暴漲,大批收購海外資產,日本人的自信也達到了空前程度,超過美國似乎只有十年之遙。

  對於金融戰爭毫無概念的日本,和目前中國的樂觀情緒何其相似,而中國現在還遠不如當年日本的家底厚實。

  忘戰必危對於昨天的日本和今天的中國具有同等深刻的意義。

  從一九八五年的「廣場協定」簽訂時一美元兌二五○日元的匯率,在三個月內劇烈貶值到二○○日元左右,美元貶值高達二○%,到一九八七年一美元貶值到一二○日元,日元在短短三年中升值了一倍,這是日本金融業最重要的外在生態環境的巨變,結果已經表明,這樣的生態巨變,足以導致「恐龍滅絕」。

  美國的金融大夫們早就明白,強迫日元短時間內劇烈升值,其療效類似於強迫日本吞服大劑量的激素,後果必然是造成日本經濟出現「金融系統內分泌」嚴重紊亂。再脅迫日本保持二.五%超低利率達兩年之久,則療效更佳。果然,日本的經濟在金融內分泌失調和大劑量激素的刺激下,股市、房地產等脂肪組織迅速增生,物質生產部門與出口行業的肌肉組織嚴重萎縮,然後是經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症狀如期出現,最後導致金融系統患上了心臟病和冠心病。為了更加容易地誘發這些併發症,一九八七年國際銀行家們在國際清算銀行又研製出針對日本的新型特效藥──巴塞爾協議,要求從事國際業務的銀行自有資本率必須達到八%。而美國和英國率先簽署協議,然後脅迫日本和其他國家必須遵守,否則它們就無法同佔據著國際金融制高點的美英銀行進行交易。日本銀行普遍存在著資本金偏低的問題,只有依靠銀行股票高價格所產生的帳外資產才能達標。

  高度依賴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市場的日本銀行系統終於將自己的軟肋暴露在美國金融戰爭的利劍之下。一九九○年一月十二日,美國在紐約股票市場利用「日經指數認沽權證」這一新型金融「核武器」,發動了對日本東京股市的「遠端非接觸式」戰略打擊。

  日本金融系統的心臟病和冠心病經受不住這樣的強烈刺激,終於發生了中風,然後導致了日本經濟長達十七年的偏癱。

  如今,幾乎一模一樣的藥方又被「熱心和急切」的美國金融大夫們介紹到了中國,所不同的是,中國經濟的身子骨遠不如當年的日本,這服藥灌下去只怕就不是偏癱這麼簡單了。臥床已久的日本甚至比美國大夫更急迫地想看看中國喝下這服藥到底反應如何。

  糟糕的是,中國現在的早期症狀與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年的日本極其類似。

  對等開放下的外線作戰

  「國際慣例」眼下是個頗為時髦的辭彙,仿佛遵循了「國際慣例」,天下就從此太平了,金融開放就像田園牧歌般地優美舒暢了。如此天真爛漫的想法只怕會誤國誤民。

  「國際慣例」的形成完全在業已形成壟斷地位的國際銀行家的操控之下,在特定條件下,也非常可能為中國量身製作一套全面封殺中國銀行業生存壯大的「國際慣例」,這一手已經成為居於金融行業壟斷制高點的美英銀行封殺競爭對手的有效武器。

  當年成功打垮日本金融業擴張勢頭的老巴塞爾協議,已經改頭換面地升級為二○○四年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它同樣有可能被用在中國銀行系統的頭上,從而成為阻止中國金融行業海外發展的重要障礙。

  一些發達國家認為,所有該國境內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搆必須完全符合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要求才能繼續運作,這還不算,連這些外國銀行的所在國也必須符合該協議的要求,否則就可能存在「監管漏洞」。這樣的規定無疑將大大增加這些外國銀行分支機搆的運作成本。對於中國剛剛開始走向世界的金融行業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換句話說,如果中國本土的銀行尚未實現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意味著這些銀行在美國和歐洲的分行有可能被改制甚至關閉,中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海外金融網路存在著被一網打盡的危險。

  佔據著巨大優勢的歐美銀行業的遊戲規則制訂者們,將輕而易舉地封殺中國金融行業的對外發展之路。而中國國內的銀行業還要苦苦遵守這些冠冕堂皇封殺自己的所謂「國際慣例」,天下沒有比這種遊戲規則更加不公平的了。在擁有巨大優勢的對手面前,還要被人捆上手腳,這場遊戲的輸贏早已成定局。

  來而不往非禮也。

  中國的對策就是,也只能是,「對等開放下的外線作戰」。如果所在國利用不管何種「國際慣例」來封殺中國的海外銀行分支,中國也將如法炮製,制訂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規定,限制乃至關閉其銀行在中國的運作。回顧英美成為國際銀行業的主導力量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建立國際銀行網路是必經之路。中國的銀行業與其只在中國本土與國際接軌,不如實施外線作戰,去直接收購歐美的銀行或擴張分行,建立中國自己遍佈世界各地的金融網路,在戰爭中去學習戰爭。如果中國的銀行業在海外收購或擴張受阻,中國不妨也照對等原則辦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運作事宜。

  藏匯於民不如藏金於民

  面對美元長期貶值的趨勢,許多學者提出要藏彙於民,以分攤國家的外匯儲備損失的風險。如果中國放棄強制結匯制度,企業直接控制外匯,雖然分攤了國家外匯儲備的貶值風險,並減輕了貨幣增發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是卻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國家對外匯流動的監控能力,因而增加了金融系統整體的風險,這並非是一個萬全之策。

  與其藏匯於民,不如藏金於民。任何外匯從長期來看都會對黃金貶值,只是貶值速度不同而已。要想將中國已經創造出的巨大財富實現購買力保值,唯有變外匯儲備為黃金白銀儲備。國際黃金價格波動其實不過是個假像而已,看破了這一層,哪怕它匯率市場掀起千重浪,中國自有萬噸黃金作為定海神針。

  藏金於民從根本上保護了人民的財富安全,無論是商品還是資產形式的通貨膨脹都無法侵蝕老百姓的真實購買力,這是所有致力於和諧與平等社會構建所不可或缺的經濟自由的基石。畢竟是人民的勞動創造了財富,人民有權選擇儲藏自身財富的方式。

  黃金具有所有貨幣中最高等級的流動性。黃金不僅在人類五千年的歷史上,被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政體的社會公認為財富的最高形式,它也必將在未來的社會擔當起經濟活動最基本度量衡的重大歷史重任。在世界歷史上,人們曾四次嘗試拋棄黃金作為貨幣體系的基石,而試圖「發明」更為聰明的貨幣制度,前三次已經失敗,而我們當今的世界正在經歷第四次失敗。人類與生俱來的貪婪本性,注定了以人的主觀意識來標定客觀經濟活動的嘗試不會成功。

  藏金於民以待天下有變,以黃金為支撐的「中國元」將在一片由過度債務貪婪所造成的國際金融廢墟上卓爾屹立,中華文明自有出頭之日。

推薦序


神秘的「錢」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初接出版社編輯邀序的電函,我頗為猶豫要不要答應為本書作序,因為曾經看過中國學者對於金融方面的文章,幾乎都由「陰謀論」為主軸進行分析,而且指的是西方經濟先進國家的陰謀,直覺上認為這本《貨幣戰爭》也是如此。不過,由於我對「貨幣」的疑惑一直懸在心頭,多年來接觸到一些關於「貨幣的本質」之描述,對照現實世界的景況,總覺得世人將貨幣誤解,而專家們及有關金融業者更將貨幣的面目攪弄得更糢糊,甚至於讓貨幣成為人生夢魘,然而人們又脫離不了貨幣,於是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糾纏不清。對於這本名為《貨幣戰爭》的書究竟如何對待貨幣興起好奇,於是答應先看書再決定要不要寫序。

  當看完本書前幾章和對本書已有的一些評論之後,我決定寫這篇序,因為拋開陰謀論,本書對貨幣的諸種描述很可供世人深思。在對本書作評介之前,先跟讀者們談談我對「貨幣」或「錢」的認識。

問世間錢為何物?

  
理財已成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事務,而理財的標的,無非是「錢滾錢」。不可否認地,「錢」和當代人關係密不可分,而「見錢眼開」、「有錢能使鬼推磨」、「人為財死」等等自古以來即流傳世間的諺語,無不道出世人愛錢、錢對世人重要性之一斑。

  縱然有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勿做金錢奴役」的勉語和警語,可是「搶錢」風氣仍然熾熱,甚至在衍生性金融商品愈來愈多的今日,有著燎原趨勢。

  在愛錢的同時,社會上卻也瀰漫著一股譴責「愛錢」、「銅臭味」,以及撻伐「功利」的詭異氣氛。人類對於錢財的愛恨交織,甚至於超越對「情」的感覺,那麼,「直叫人生死相許」的形容詞也當然頗適合於錢了。不過,「間世間『錢』為何物?」恐怕更是一句貼切的問語。

  對於這個也許被所謂的專家、行家們認為是經濟學幼稚園的問題,很可能永遠找不到令人滿意的標準答案。國際著名的華裔產權經濟學專家張五常教授,在1963年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學位時,旁聽艾爾秦(A.Alchian)這位怪才名家的課,學期一開始第一堂課,艾爾秦一進教室劈頭就問:「什麼是貨幣?」貨幣就是錢的同義字,就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師生們(都是一群IQ頂高的人類)搞了三個星期,還是找不到完滿的答案,而艾爾秦在多年後雖發表了題為〈什麼是貨幣?〉的論文,但仍然被認為很有待商榷,當然也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貨幣有其「自化」秩序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已故的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海耶克(F.AHayek)身上,這位終其一生不斷致力於對抗社會主義、極權主義,並揭穿其荼毒人類的真實面目,以增進人類福祉的大儒,對於錢或貨幣的描述,更讓我們嘆為觀止。

  海耶克不客氣地說,一般人對不懂的事物,往往因為猜忌而產生厭惡心理,對於貨幣就是如此,尤其因為貨幣是高等文明秩序中最為抽象的機制,這種厭惡心理也就更為強烈。交易和貿易倚賴貨幣,透過貨幣的媒介傳導,個別特定的交易行為,可以在最遙遠的地方,以最間接的方式,造成種種最為一般化、而且也最不容易理解的影響。人類的合作秩序若要源遠流長,就必須藉助於貨幣,但是貨幣也將使引導人群合作的種種機制,覆蓋在一層難以穿透的濃霧之中。

  一旦以物易物被以貨幣為媒介的間接交易所取代,原本還可以理解的事物便消失不見了,代之而起的種種抽象的人際互動過程,即使是最有洞察力的人,也無法全盤理解。就是因為如此,海耶克才說:「貨幣,或者說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金錢』,是所有事物當中最難理解的東西。」

  人類對於金錢流露出既愛又恨的心理,金錢是自由最有力的寶貝,同時也是最為邪惡的壓迫工具。海耶克認為貨幣的運行,就像語言或道德那樣,是一種自化的秩序,而解釋這種秩序的理論,又是最不容易求得圓滿的。因此,貨幣專家們至今仍然對一些重大問題爭論不休。有些這方面的專家甚至已經認命,不再追求圓滿,因為在他們看來,各種細節必然都無法被察覺,而整個秩序又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如果能夠抽象地說明貨幣秩序據以自化形成的種種原則,我們就應當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抽象的原則性說明,儘管帶給我們很多重要的啟示,卻沒有辦法預測任何具體詳細的結果。

貨幣面對的道德挑戰

  
貨幣不僅讓專門學者感到苦惱,道德家們對於貨幣的猜忌也幾乎沒有一刻鬆懈。貨幣好比是萬能工具,誰掌有了它,誰就有力量,能夠以最不著痕跡的方式,實現或影響最多種類的目的。對於這個萬能的工具,海耶克舉出兩個讓道德家猜忌的理由:一是,雖然一般人一看就明白許多別的財富項目被用來作了些什麼事,但是我們通常無法分辨使用貨幣究竟給自己或別人帶來甚麼具體的影響;二是,即使在某些情況下,貨幣所造成的影響可以分辨出來,然而貨幣雖然可以用來行善,也同樣可以用來為惡。因此,對於有錢人來說,金錢之功用在於其萬能;但對於道德家而言,正因為金錢萬能,所以金錢更不值得信任。而且,經由巧妙地運用貨幣,進而取得的巨大利益,看起來一如商業買賣,和體力付出無關,也看不出有甚麼其他的功德。

  貨幣就是這樣讓貨幣專家們感到迷惑,同時也讓道德家們感到憤怒。這兩種人都因為發覺整個事態的發展,已經超出了我們能力觀照得到的範圍,以及因為已不再能控制我們賴以生存的事態發展順序,而感到震驚。似乎一切都已經超出我們的掌控,難怪有人談起貨幣,往往措辭強烈,乃至誇張。事實上現在還有許多人,相信借錢取息和謀殺一樣壞。

  貨幣制度就像道德、法律、語言,以及各種生物那樣,也是來自於自化的秩序,因此,也同樣受到變異與演化選擇過程的焠煉。然而,貨幣制度終究是在所有自化長成的結構當中,最不令人滿意的產物。海耶克曾舉例說,自從基本上含有自動調整機制的國際金本位制,在專家們的指導下,被由政府刻意操縱的「貨幣政策」取代之後,迄今已過了70多年;但很少人敢說,在這段期間中,貨幣制度的運作有任何改進。事實上,根據人類過去的經驗,貨幣確實並不值得信任,但不是因為一般人所設想的那些理由而不值得信任,而是因為貨幣經歷過的演化選擇過程,比別種制度受到更多的干擾。由於受到政府壟斷貨幣,阻撓市場競爭進行各種試驗的影響,演化選擇機制在貨幣方面未曾充分發揮作用。海耶克進一步說,在政府的照顧之下,貨幣制度已經發展到非常複雜的地步了。然而,在此一發展過程中,由於政府從中作梗,幾乎沒有市場試驗,也很少讓市場自由選擇可能適合它的制度。因此,我們到今天還不太清楚甚麼是好的貨幣,也不知道貨幣可以好到什麼程度。

政府壟斷貨幣並不適當

  
其實,政府對貨幣發展的干擾與壟斷,並不是最近才開始的,幾乎在鑄幣開始被市場選作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時,政府的干擾就不斷地發生了。海耶克嚴厲地指責說,沒有貨幣,延遠的自由合作秩序就無法運行;但是貨幣幾乎自始就遭到政府無恥的摧殘,以致它竟然變成延遠的人類合作秩序當中,干擾各種自動調適過程的主要亂源。除了少數幾個幸運的短暫時期,整個政府管理貨幣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詐欺和朦騙的歷史。在這方面,海耶克已經證實,政府自己比任何在競爭的市場裡提供各種貨幣的私人機構,都來得更不道德。海耶克說過不少次,如果政府不再壟斷貨幣,則市場經濟的潛能也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重讀海耶克對貨幣的剴切剖析,不禁對世人當前面臨的金融風暴打顫,各國政府控制貨幣的慾望不但一如以往,或許還變本加厲。讓貨幣不再繼續被導入歧途,讓貨幣回歸其單純「交易媒介」的本質,否則,

推薦商品

TOP